党的二十大报告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报告在民生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强调,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报告从事关人民生活保障、社会运行稳定的高度和角度,在社保体系建设中特别突出了“安全规范”的要求,凸显了新时代推动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对社保体系安全平稳、规范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形势的洞察把握,体现了社保制度改革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翟燕立同志(左三)与工作人员一起研究社会保险扩面工作。 萧军/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基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我国进入社保全民覆盖的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是我国社保制度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社保体系建设依然存在不足。
从覆盖全民来看,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2021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题目,反映了法定人员全覆盖的极端重要性,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将“覆盖全民”置于社保体系建设的首要位置,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我们在巩固现有扩面成果的同时,要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劳动关系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驰而不息推动应保尽保。
一是要通过创新完善制度、优化政策设计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将更多的人纳入制度体系。重点工作是扎实开展职业伤害保障办法试点,落实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不断提高农民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失业风险大的群体和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提高精准性来扩大社保覆盖范围。要继续挖掘扩面的潜力,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定位到每一名未参保人员,分析未参保原因,分类施策。要加强各险种间数据比对分析,持续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暂停人员专项清理工作,不断提升参保质量。要精准落实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政策,确保困难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三是通过提高服务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来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在推动地方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应接尽接的基础上,基本做到全国社会保险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持续优化,为参保单位和人员提供全网式、全流程、无差别的方便快捷服务,把更多的人纳入制度体系。
从统筹城乡方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统筹城乡、公平统一,推动社保制度建设朝着整合统一方向不断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要求今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并很可能继续存在较长一段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实现整合、统一的难度较大。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漠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待遇方面的差异,尤其要避免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固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的因素,影响社会公平。
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一是深化城乡社保基本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以最大限度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公平,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完善个人多缴费、长缴费的激励机制,不断缩小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差,为预防和解决老年贫困问题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三是积极推进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办法,抓紧实现“进城同城”“同岗同保”,通过参保公平、待遇一致,遏制失业返贫致贫。四是加厚底板,切实兜牢困难群体的生活,确保全体国民公平地享受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一起迈向共同富裕道路。
从安全性方面来看,社保体系的安全、平稳和健康运行是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提高社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保体系安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社保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有隐忧,主要是来自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挑战。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呈现出人口规模大且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我国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1962年—1973年)人员逐渐达到退休年龄并开始领取养老待遇,未来10年将是我国的退休高峰期,随之,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将会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基金支出刚性增长明显高于收入增长,制度安全、平稳和可持续性运行面临重大挑战。二是社保基金收支的区域性、结构性矛盾凸显,一些地方社保基金存在“穿底”风险,保发放压力大。一些统筹层次较低的险种,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尤其需要关注。三是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基金安全仍呈现“案件高发期、存量风险消化期、风险隐患排查期”三期叠加的态势,基金“跑冒滴漏”、欺诈骗保问题时有发生,基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事业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是社保制度的“底板”。2022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要依法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突出强调社保基金安全,提出要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
从统一性和规范性方面来看,我国社会保险改革从地方试点开始起步,逐步从县级统筹向市、省和国家统筹提升,各项制度包括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不足。当前,社保经办机构普遍实行属地化管理,多为分险种、按统筹层次设立,经办资源分散,经办服务“门窗多”,数据共享水平不高,业务流程和标准不统一,跨区域业务协同不足的问题突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并特别强调“要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社保体系建设中增加了统一性和规范性的要求,社保体系建设要实现从过去的地方试点改革向国家顶层设计为主的路径转换,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保体系建设要求的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而且提出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无论是统筹层次的提升还是社保经办一体化建设,都要求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严禁地方违规出台“小政策”,更不能各行其是,不能动摇统一制度的目标。规范性是统一性的基础,没有规范性就难以实现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
全国社保经办系统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抓住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断提升的历史契机、借助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不断加强社保规范化建设,统一经办流程和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数据指标项目和风控规则,加快推动建立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一体化社保经办大格局,构建起社保基金风险“大管控”新模式,开展社保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深入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在推动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开辟新天地。
社保经办系统是贯彻落实党的社保政策的一线,必须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工作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聚焦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不断提升社保治理效能,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保安全网,托住人民生活安康的底线。■



